资源展_国内资讯网 - 收集互联网各类热门信息网站,提供便民发帖,本地生活服务等!

资源展_国内资讯网

当前位置: 资源展_国内资讯网 > 热点信息 > 那些有趣的直销企业名称或LOGO是怎么来的?

那些有趣的直销企业名称或LOGO是怎么来的?

  企业的名称与LOGO于企业而言都有其重要意义。名称是公司整体的化身,是公司理念的缩影和体现,是公司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财富,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几个字的框架,更甚至有研究表明,公司名称与信息加工、消费者认知和投资者决策之间有非常强的关联度。企业LOGO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广告宣传、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必不可少的元素,它随着企业的成长,其价值也不断增长。

  一般而言,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都是直接将其英文名直译或音译为中文直接使用,例如直销企业中的自然阳光(Nature's Sunshine)、玫琳凯(Mary Kay)以及优莎纳(USANA)等。一些企业的LOGO也仅是将企业名称进行陈列或者异化处理,用以表达其特殊含义。

  但也有一些公司的名称和LOGO很反常识,让人不禁有些疑问是缘何而来。《知识经济》搜集了十个相对有趣的直销企业对其企业中文名称或LOGO的由来通过多方搜寻得出一些结果,在此展示、以供参考。

  LOGO

  (企业名称/LOGO来由的信息来源驳杂,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以企业名称首字母为序。

  安利

  安利的英文为“Amway”,英文中并不存在这一单词,而如若是音译,也不应该是安利而应是“安wei(wei音的汉字)”。

  借助网络,终于对于“Amway”的来历有所了解。原来,“Amway”的名字是“American Way”的缩写,寓意美国企业文化中主张自由市场以及人人可以通过诚实努力实现成功的精神。事实上,将“Am”理解为“American”,那么“Amway”也有“美国之路”的意思。

  但这也仅仅是对于“Amway”来历的解释,那么,“安利”又是缘何而来呢?具实,“安利”也是音译的一种,在翻译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归化”,即是使用目标语言的行文规则和习惯来翻译;一种是“异化”,即是使用源语言的行文规则和习惯来翻译。为了使“Amway”翻译成汉语之后更贴合汉语的使用习惯,原本的“wei”音容易混淆成“安慰”一词,而“利”则有“有利于”的意思。因此,“安利”的翻译应是“归化”的一种。

  长青

  长青的简称为CNI,单凭这几个字母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翻译成“长青”。

  事实上,长青与CNI原本是不同的两个公司。1986年,印度尼西亚CNI公司(Creative Network International)成立,寓意为富有创意的国际网络。1989年,马来西亚长青公司(Forever Young)成立,寓意青春常驻。到了1993年,两个公司结盟,正式成立CNI国际集团,从此长青就是CNI,CNI就是长青。

  CNI和长青的名称来由都很简单,CNI即是“ Creative Network International”的首字母简称;长青就是“Forever Young”的意译。但不了解长青发展历史的人依然难免疑惑其由来。

  大溪地诺丽(母公司Partner.Co)

  就在近日,大溪地诺丽的母公司Partner.Co正式官宣了其中文名称——百雅康。就其英文名来看,其实非常符合其定位,官方资料显示,Partner.Co将来自多家公司(爱睿希、LIMU、大溪地诺丽和Zennoa)的人员凝聚在一起,建立多元包容的合作伙伴关系,恰如其名“Partner.Co”(伙伴的公司,“Co”即是“company”的缩写)。

  而今官宣的中文名称“百雅康”却与之毫无关系,唯一能够联系上的是“康”与英文名称中“Co”的发音相似,可以勉强看作是音译。而根据其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百”指代的是完满和胜利,也寄托了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延续100年甚至更久的公司;“雅”寓意雅正、高雅,涵盖着其风格高尚的价值观;“康”则是吉祥安康,既是祝愿也是目标。

  康宝莱

  康宝莱的英文名字“Herbalife”直接体现了公司的核心理念——倡导一种源于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即“草本生活”。若依照纯音译的方式,这个名字在中国台湾被译为“贺宝芙”,这样的翻译虽然保留了原名的发音特点,但并未能准确传达出公司文化的精髓。

  然而,当康宝莱进入大陆市场时,它选择了“康宝莱”这一译名。这其中蕴含的深意,与另一家知名公司安利的命名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遵循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名更易被本土消费者接受与理解。

  对于康宝莱而言,“康”字代表着健康、安康,这与公司主打的营养保健品业务高度契合,能够直观地向消费者传达出公司产品的主要功效。而“宝莱”则寓意着宝贵与吉祥,给人一种高品质、值得信赖的印象。相较于直接音译的“贺”字,“康”字不仅更符合公司的品牌定位,也更能融入汉语的语境中,让消费者一听便知其意,心生好感。

  因此,“康宝莱”这一译名不仅保留了原名的发音特点,还巧妙地融入了汉语的文化元素,既体现了公司的核心价值,又易于被消费者接受与记忆。

  欧瑞莲

  欧瑞莲的英文为“Oriflame”,不难看出,“欧瑞”就来自于“Ori”的音译,而“莲”则是通过“归化”而来。欧瑞莲的汉语名称来历相对清晰,但《知识经济》还发现了一段关于欧瑞莲的来历小故事。

  “Oriflame”并非是一个英语单词,如今仅指欧瑞莲这个品牌。据网络流传的信息来看,Oriflame源自拉丁语中——“Aurea flamma”,意指“金色的火焰”。它出自12 至15 世纪期间,法国皇室出征时战旗上的旗号。法国国王每逢出战前都要去巴黎郊外的圣丹尼教堂挑选战旗,“L‘Oriflamme’”便成为皇室的旗号,意味着在金色火焰的照耀下,旗开得胜、越战越勇。

  1967年,年轻的乔纳思·翰林和罗伯特·翰林兄弟发现了这一独特的“北欧之谜”,开创了自己的事业,Oriflame(欧瑞莲)从此诞生。

  如新

  “Nu Skin”的中文名称“如新”并非直接的字面翻译,其背后的故事远比简单的翻译要丰富。若将“Nu Skin”直译为中文,它可能变成“嗯皮肤”,显然,这并非一个恰当的汉语表达。但当我们尝试按照其英文发音去读,并联想到“如新”这两个字,便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巧妙的音译。

  不过,仅仅是音译并不足以让人称奇。真正令人赞叹的是,“如新”这个译名不仅满足了音译的基本要求,更准确地捕捉到了“Nu Skin”的精髓。当我们说出“如新”,就像是轻轻地发出了一声赞叹:“嗯,皮肤如新。”它不仅遵循了翻译的规范,更在传达英文原意的同时,完美地融入了中文的文化语境,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翻译魅力。除此之外,“Nu”还有一种说法是“New”的简化,连起来看就是“新皮肤”的意思,“如新”对此也非常契合。

  可以说,“如新”这个译名是对“Nu Skin”的顶级翻译。它不仅保持了音译的精准性,更在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让人一听便能感受到那种肌肤焕新的美妙感觉。这样的翻译,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值得深入品味和赞赏。

  三生

  原本以为“yofoto”是三生的英文名称,但是通过英文词典却并没有查到相关释义。这样看来,“yofoto”应该算是三生的“LOGO”。

  各种网络工具查询无果,只能转而询问三生工作人员。得出的结果不禁让人惊叹:字母“y”代表“youth(年轻)”、字母“f”代表“family(家庭)”、字母“t”代表“team(团结)”,而三个“O”实际上并非以英文字母理解,而是圆圈,寓意健康、家庭和事业的和谐圆满。

  不得不说,关于“yofoto”中三个“O”的释义的确让人惊诧和猝不及防,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一创意设计之精妙,既展现了三生的品牌核心理念,又暗含了“三”“生”之意。

  完美

  完美的英文名称就是“PERFECT”,不值称奇,但完美的LOGO却比较有意思。

  据《知识经济》了解,完美LOGO以一个抽象的英文字母“P”为主题。设计时隐藏“P”字左边部分,比喻完美事业与众不同、卓尔不群。此外,“P”的弧形部分也突出格局,象征突破和隐喻人的潜能无限,而完美事业正是提供这种发挥潜能的机会。右下角的圆点比喻目标,象征每个人都梦想追求的目标,即:拥有完美的人生。

  完美LOGO中的主题“P”正是“PERFECT”的首字母,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品牌名称与LOGO联系起来,使得大多数人都能轻易理解或联想到其背后的含义。然而,LOGO右下角的圆点却往往被人忽略,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它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意义。这正是完美LOGO设计的巧妙之处,它以一种隐晦而富有深意的方式,传递着完美事业的理念与追求。

  无限极

  与完美公司相似,无限极的名称听起来也并无太多出奇之处。据无限极的掌门人李惠森回忆,这个名字其实是从广告公司提出的三个方案中挑选出来的,最初仅是作为产品名称使用。尽管名字来历相对普通,但无限极的LOGO设计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曾误以为这个LOGO描绘的是三棵随风摇曳的小草,象征着无限极扎根于中草药的产品理念,体现其对自然与健康的尊重与追求。也曾将其想象成太阳发出的万丈光芒,预示着无限极的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然而,在无限极的展馆中,有幸从讲解员那里得知了真相。原来,这个LOGO设计的其实是三个手拉手的小人,他们紧密相依,共同前行,寓意着携手共进、共赴美好明天。

  事实上,无限极LOGO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多种解读,而非局限于单一的释义。无论是将其看作“三颗小草”“太阳光芒”或是“三个手拉手的小人”,每一种解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无限极的企业精神,让人从中感受到其独特的品牌魅力。

  来源丨《知识经济》

  作者丨宪杭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你还可能关注到的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电脑技术网的观点或立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